洛可可
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最初是為了反對宮廷的繁文縟節藝術而興起的
洛可可Rococo這個字是從法文Rocaille和義大利文Barocco合併而來
Rocaille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製成的室內裝飾物,而Barocco 即巴洛克(Baroque)

以抽象的火焰形、葉形或貝殼形的花紋、不對稱花邊和曲線構圖,展現整齊而生動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
風格設計,不論使用在室內設計方面或者家飾品設計,甚至建築外觀設計上,都令人無法忽視
框緣的建築的部份中如畫的、細緻的、形狀獨特地表現於塑造性物料如木雕和雕塑中
牆、天花、傢具、金屬和瓷器製的擺設展現一種統一風格的和諧
相比起巴洛克品味帶著豐富強烈的原色和暗沈色調,洛可可崇尚柔和的淺色和粉色調
原本有一些反建築的意識在一七二零年代迅速地全部轉變,並造就了洛可可風格在歐洲室內設計和裝飾美學上大綻光芒的時代
其中最多姿多採的德國洛可可就發源於天主教德國
西班牙加的斯的主教座堂,立面上的是洛可可風格的裝潢一般而言,洛可可建築是指純粹室內風格


哥德式建築(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築
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
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
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
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大修道院與教堂。它也出現在許多城堡、宮殿、大會堂、會館、大學,甚至私人住宅也可見其蹤影
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建築特色
尖肋拱頂
從羅曼式建築的圓筒拱頂普遍改為尖肋拱頂(Pointed Arch,或者稱為Gothic Arch)
推力作用於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並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飛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稱扶拱垛
是一種用來分擔主牆壓力的輔助設施,在羅曼式建築中即已得到大量運用
但哥德式建築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稱為飛扶壁。由於對教堂的高度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
亞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兩道拱壁,以支撐來自推力點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爾大教堂用橫向小連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韋大教堂則雙進拱橋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裝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複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

花窗玻璃
哥德式建築逐漸取消了台廊、樓廊,增加側廊窗戶的面積,直至整個教堂採用大面積排窗。這些窗戶既高且大,幾乎承擔了牆體的功能
並應用了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花窗玻璃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徵天國,紅色象徵基督的鮮血
窗欞的構造工藝十分精巧繁複。細長的窗戶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十字平面
這也是繼承自羅曼式建築,但擴大了祭壇的面積


層層往內推進,並有大量浮雕,對於即將走入大門的人,彷彿有著很強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簡單的圓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強調了垂直的線條,更加襯託了空間的高聳峻峭


羅曼式建築(英文: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稱羅馬式建築、羅馬風建築、似羅馬建築等
是10世紀晚期到12世紀初歐洲的建築風格,因採用古羅馬式的券、拱而得名
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對後來的哥德式建築影響很大
「羅曼」即「羅馬式」的意思
在法語中,以「羅曼(roman)」一詞概括西方十一十二世紀宗教建築的風格最早是由諾曼第學者德熱維爾(Charles de Gerville)於1818年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出
在此之前,法國對西方中世紀宗教建築大都以「哥德」一詞歸類,最多也是少數學者加以區分墨洛溫風格、卡洛林風格和哥德風格三個階段,或是早期哥德和晚期哥德亦或重哥德和輕哥德兩個階段
德熱維爾以「羅曼」這一十八世紀語言學家用來指代從拉丁語演化而來之語族的稱謂概括建築風格,用意即是以拉丁語和羅曼語族諸語的關係暗道古羅馬藝術與羅曼藝術的關係
即後者是前者的一種變體
在英國,「羅曼(romanesque)」一詞概括這一建築風格則於1819年最先出現;德國學者最初則在teutsch、longobardisch和romantische三詞間猶豫,到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偏向romantishce一詞

特徵
半圓型拱:
平面:橫殿和長方形教堂相交構成拉丁十字
鐘樓:西面入口處有兩座塔形鐘樓,尖頂或平頂。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
牆體:巨大而厚實。因此顯得沉重封閉

扶壁(buttress)
增加對牆體的支撐力
拱頂:主要是肋骨式筒形拱頂,也有尖肋拱頂。這是一種具有良好聲學特性的建築式樣,有利於教堂聖詠的效果 

連拱廊:
門:拱門形式,門楣的半圓形空間覆蓋著浮雕,並有多層拱頂曲面。門中央以間柱支撐。
柱:在科林斯柱式的基礎上更加發展了浮雕柱飾。
小圓窗(牛眼)


巴洛克
巴洛克建築,起源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建築,添上新的華麗、誇張及雕刻風氣,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
此新式建築著重於色彩、光影、雕塑性與強烈的巴洛克特色
文藝復興為義大利宮廷帶來財富與權勢,是世俗與宗教力量的結合。
巴洛克則,至少在初期,是與反宗教改革--天主教會內部對應宗教改革的革新運動,有直接關聯的
天特會議(1545–1563)普遍被認定是反宗教改革的開端

特徵
寬闊的、有時是圓形的中殿取代了狹長的中殿
戲劇性地使用光線,強烈的光影對比,明暗對照效果(如威爾騰堡修道院教堂),或依靠窗戶實現均勻照明(如溫加滕修道院教堂)
大量使用裝飾品(通常是鍍金、石膏或粉飾灰泥、大理石或人造大理石)
巨大尺度的天花板壁畫
外部立面的顯著特點是通常有戲劇性的中央突出部分 
內部通常只是繪畫與雕塑的框架(特別是後期巴洛克) 
錯視畫法般的虛幻效果,繪畫與建築的混合 
在巴伐利亞、捷克、波蘭和烏克蘭,普遍存在梨狀穹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薩若 的頭像
    伊薩若

    緋紅月光下的鎮魂歌

    伊薩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